行业新闻
加强航空医疗应急救援体系和能力建设 发布时间:2021.04.29     作者:九九九空中救护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迅速从武汉向湖北全省乃至全国蔓延,确诊人数从数百人上升至数万人,事态发展之快、疫情之重令人始料不及,给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和冲击,这是对我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的又一重大考验。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军队运输航空兵和地方航空公司、通用航空机队,在开展大批量医疗人员和物资器材快速转运、大面积航空喷洒(消毒灭杀)和空中巡查作业等紧急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充分展示了航空医疗应急救援的不可替代作用,也暴露了我国航空医疗应急救援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与瓶颈。适应国家应急管理需要,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直面问题、采取措施,加快航空医疗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航空医疗应急救援能力,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航空医疗应急救援的发展
航空医疗应急救援起源于一战,在二战和朝鲜战争中得到大规模使用,后又广泛应用于社会救援。它是利用专用或通用航空器经临时加改装后,将医疗资源以最快的速度送达病患,实现第一时间救护和治疗。在现代医学中有“白金10分钟”和“黄金1小时”的急诊救治概念。与常规医疗救援方式相比,航空医疗应急救援具备反应速度快、机动能力强、救援范围广等特点,在与时间赛跑挽救生命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已成为现代化医疗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升机在急救和运送病患方面比地面救护车快10倍,比普通火车快4倍,且不存在交通拥堵问题,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40%左右。这次疫情爆发以来,面对小批量、多批次、高频率、“点到点”紧急快速空运的紧迫需求,航空医疗应急救援充分体现了快速高效、准确灵活的优势特点。在发生大规模军事行动和突发灾害性事件时,征调军用运输机、民航飞机和通航直升机,通过实施临时加改装后,开展大规模、大批量伤病员应急转运救治行动,已成为最直接、最高效、最可靠的救援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军事效益。朝鲜战争中美军伤病员空运后送的比例约为45%,越南战争中美军伤病员空运后送的比例达到了95%,海湾战争中空运后送比例达到了98%,阿富汗战争中伤病员全部实施航空医疗后送。
航空医疗救护现已成为普适化的民生需求。目前,美国、德国、瑞士、英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航空医疗应急救援体系,形成较强的医疗救援能力。德国的救援直升机15分钟就能到达国内任何一个地方,堪称全球典范;美国国土辽阔,现有1400多架专业航空医疗救援飞机,84.5%的人口(约2.6亿)享受到20分钟抵达现场的航空医疗服务保障,覆盖全国60%的公路网络。俄罗斯专用医疗救援飞机SSJ-100 EMS已订购12架、交付2架,归紧急情况部管理使用。纵观世界航空医疗应急救援的先进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其救援体系建设发展具有一体化救援机制和法规体系、配套装备设施和空管服务到位、政府运作与民间充分参与、救援行动快速响应等突出特点。
二、我国航空医疗应急救援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2003年抗击非典,到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等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相继暴露出我国航空医疗应急救援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航空应急救援管理体制缺失。因对航空应急救援在国家公共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作用认识不足,还未设置常态化的航空应急救援管理机构并建立相应管理机制,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航空医疗救援管理体系与运营模式,对于重大灾害的航空应急救援,从组织机构到管理方式具有明显的临时性。

 

二是专业化医疗救援队伍薄弱。缺乏专业救援设备和技术,救援人员没有经过实战化的业务训练,即使快速到达疫区,面对难度大的施救任务,也难以开展有效救治行动。
三是航空装备及配套医疗设施严重不足。救援机型不配套,国产大飞机尚未纳入应急救援体系,大型固定翼飞机和专业救援直升机匮乏,机载专业救援仪器严重不足,缺少运送烈性传染病患者所需要的机上医疗特殊设施设备。
四是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突发公共事件以及灾害响应应急预案不完善甚至缺失,仍以应急性、临时性、部门性决策为主,应急征调民用航空公司、通航机队开展航空医疗应急救援的工作流程及法规制度不健全,缺少机上紧急医疗操作规范和仪器设备配备标准。

(作者:肖  刚,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钟金国,该学院研究员;王 科,该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工程师。)
Copyright © 九九九空中救护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18760号-1
  • 九九九空中救护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

  • 九九九空中救护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